平凹三原行
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若梦境里的思念太过炽烈,竟能让念想之人踏现实而来,这便不是虚妄,而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相牵了。
七月十一,地藏菩萨诞辰之日,暑气正盛。贾平凹先生刚在革命老区照金忙完活动,便顶着烈日,由友人陪同驱车赶往三原 —— 目的地是汉池阳宫遗址所在的 “天井岸” 村。这村子素有 “五冢梅花之乡” 的雅称,得名源于村中的神秘天坑:直径约 300多米的深坑,被当地人唤作 “天齐” 或 “天井”。《汉书・郊祀志》里,颜师古注解得明白:天齐者,“如天之腹齐也”,原是大地的 “肚脐”。五帝坛、池阳宫、天齐公祠等五处遗址散落其间,让这方水土自古便浸在厚重的文脉里。
先生参观罢天井岸,不顾旅途劳顿,径直又到了集雅斋艺术馆。我早候在门口,一见面便紧紧握手,那句憋了许久的 “想您想的不行不行了” 脱口而出,先生听了,嘿嘿一笑,随我步入馆内就坐品茗,茶香里,暑气仿佛都淡了几分。
不过一袋烟的功夫,麻军峰副部长闻讯赶来。稍坐片刻,我取出他为我写的散文《三原名人姚志光的雅俗人生》,呈给先生。先生细细读罢,颔首称赞:“你还写的好,接地气。” 军峰笑着接话:“我在文中特意提了今日喝茶的这方石桌石凳,如今已是三原文化人常聚的地方。” 我补充道:“这石桌上刻的是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图,您看,人首蛇身,各持规矩 —— 老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这个理。” 先生点头,接过话头:“志光出的两本书,都与汉画像石有关呢。” 军峰连忙说:“您在姚会长《历代刻石拓集萃》研讨会的发言摘要,我也特意收录进这篇文章里了。”
歇了片刻,先生起身参观馆内藏品。货架上一尊佛像引了他的目光,他驻足端详,说:“我就爱这古拙的,面相模糊反倒有味道。” 问起年代,我答是明代中期,又诚心道:“您看上就拿走,馆里的物件,您瞧上啥便给啥。” 先生眯眼一笑,又踱到别处,指着一件瑞兽摆件叹道:“这瑞兽不错,年份好,可惜我没地方放喽。” 参观完,众人复又坐下喝茶,话匣子越聊越热。
军峰这时说起正事:“贾老师,三原县委县政府正筹备成立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由宣传部牵头,想请您担任艺术顾问。” 先生谦和摆手:“我可没水平担此重任。” 军峰笑了:“您若没资格,这世上谁还有资格?到时我们专门登门送聘书,还望您多多支持。成立大会也盼着您能来参加开幕式。” 先生爽快应道:“西安离三原不远,只要没特殊事,我一定到。” 军峰连声道谢,满室都是畅快的笑意。
下午饭后,暮色已漫上来。我们陪先生往三原文峰木塔去,塔对面的菜王村,群众文化活动正搞得热火朝天。先生望着那片热闹景象,笑道:“这里可真热闹。”
参观结束,到了分别的时刻。纵有万般不舍,也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先生这一趟三原行,于我们是莫大的荣幸,于这片土地,更是为三原的文化长卷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寻常日子里,也透着几分辉煌的光芒。
乙巳夏月。(姚志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