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正文

蛟河市白石山镇:“长白山地瓜之乡”

07-26 互联网 未知 资讯

白石山地瓜,是由蛟河市白石山镇种植的地瓜,蛟河市白石山镇被誉为“长白山地瓜之乡”,是吉林省重点发展的地瓜产业核心区。

产业优势:白石山镇地处北纬43°,作为长白山脉延伸带的核心区域,坐拥“长白山立体宝库”的资源优势,境内土层深厚,以含有机质丰富,疏松、通气、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为主,土壤酸碱度约为6-7,适宜地瓜生长要求(地瓜最佳生长环境PH值5.2--6.7)。其沙土地与朝阳坡的独特土壤结构,孕育出的地瓜口感细腻绵密、甜度适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钾、镁、铁等微量元素含量较普通地瓜平均值高出29%以上。目前全镇地瓜种植面积达304公顷,年产量约1500万斤,年产值超2000万元。

科技支撑:与吉林省、市农科院合作,引入地瓜苗脱毒技术、品种适应性对比试验等科研手段,建立科研实验田,筛选出“白石山1号”“吉徐薯3号”等优质品种,同时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地瓜分拣中心及深加工车间,购买智能分拣设备,开发地瓜干、地瓜淀粉、地瓜叶咸菜等系列产品,

品牌建设:地标产品“鹰嘴砬子地瓜”正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认证,凭借卓越品质成为市场青睐的“明星单品”。计划三年内打造国内高端地瓜品牌,通过标准化种植体系建设、全产业链整合运营,推动地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迈进,让“长白山地瓜之乡”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

历史渊源: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端,实施移民奖赏方针,拨内地各省人民来此开垦。清顺治八年(1651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法则》,“凡移住之农人,每月供应粮食一斗,每垧垦地给种子六升,垦民每百人贷与耕牛二十头,其间粮食、种子于秋收后,如数归偿”“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城中每丁给地基二绳,约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给地五绳(二十五亩),永为民业”。顺治十五年还规定“还依开垦面积之多寡,决议当地官的升官,或赐匾额,高悬家世,以示奖励”,山东等地甚至整村、整屯的农民在当地官带领而来,一时间“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拥蚁聚”,一时间山东人的脚印踏遍了广阔的关东大地。既推动了屯垦,也把山东地瓜带到了东北。

清代,蛟河隶属吉林将军府,光绪八年(1882年),置敦化县后,张广才岭以东录属敦化县,张广才岭以西隶属吉林府。宣统元年(1909年),根据东三省总督锡良的奏请批准设置额穆县,县治设在额穆索罗站。宣统二年(1910年)2月,首任知县王权实署,隶属于吉林省东南路道,实际上早在1900年前,就有山东移民来蛟河开荒,而最早种植地瓜的是山东费县姓宁和姓鲍的两户人家。据白石山镇常胜村前鹰嘴砬子屯90多岁的戚洪春介绍,他15岁时,经定居辽西的老乡介绍,来到白石山镇常胜村前鹰嘴砬子屯,投奔远房亲戚鲍善堂,费县人“闯关东”都是一头挑孩子,一头挑地瓜,除了路上生食、熟吃外,总会留几个作为“母种”,一旦找到地方定居下来,第一年开荒,第二年吃自家种的地瓜。据戚洪春介绍,宁、鲍两家在蛟河也搬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才找到了有黄沙土的鹰嘴砬子屯定居。从几户人家扩大到屯,再扩大到村,最后扩大到全镇,但种植地瓜的传统一直未变,家家户户都是自行选育品种,戚洪春一家三代一直种植地瓜。到目前,本镇种植地瓜的历史已有100年了。

蛟河市白石山地瓜,是大自然馈赠与农民智慧的结合体。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它“甜、软、香”的风味,传统种植方式保留了自然本真,而品牌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作为日常主食、健康零食,还是地方文化的载体,白石山地瓜都是长白山地区的一张绿色名片。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