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正文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08-13 互联网 未知 资讯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Chinese Red Cross Foundation)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起并主管、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1994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2008年、2013年、2018年、2023年连续四次在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获评“5A级基金会”。 2010年、2015年、2021年连续三次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截至2024年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累计总收入超过133亿元,累计总支出超过123亿元,执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8.94亿元。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1,机构介绍: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简称“中国红基会”)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起并主管、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宗旨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

  2,机构文化:

使命:

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宗旨:

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

愿景:

中国最具行动力、最具创新力、最具影响力的基金会。

原则:

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

标识: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标识(即为“会徽”)“人道星光”,以星光拱卫的红十字标识、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会名、英文标注的机构名称等组成。

标识以五星拱卫的造型致敬国旗,以中国书法题写会名,暗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中国”品性,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坚定践行者。

星光拱卫的布局,还象征红十字精神的传播、人道力量的汇聚、公益资源的积累,体现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作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人道公益属性。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3,发展历程:

1994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

2005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红十字天使计划”、“博爱助学计划”,成为基金会围绕医疗和教育领域不断发展的基础;设立“小天使基金”,专项救助白血病患儿。

2006年,设立“天使阳光基金”,专项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2008年,在第一次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获评首批“5A级基金会”。

2008年,“红十字天使计划”被民政部评为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授予“中华慈善奖”。

2010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2010年,首次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2021年,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SGS全球社会组织对标审核双重认证的全国性基金会。

2023年,连续第四次获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最高等级——5A级基金会。

2024年,基金会医疗救助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4,组织体系:

1)组织架构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2)组织成员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由9至25名理事组成理事会,理事每届任期为5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目前为第五届理事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主要人员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3)业务范围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

(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开展红十字人道主义救助活动,促进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

(二)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

(三)协助政府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关注和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

(四)协助政府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资助和支持教育 事业;

(五)扶危济困,敬老助残,资助和支持老年福利事业;

(六)开展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公益合作;

(七)开展符合基金会宗旨和红十字特色的公益活动;

(八)广泛募集公益资金,增加基金来源,按照合法、安全、 有效的原则,实现公益基金的保值增值。

业务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须经批准的事项,依法经批准后开展。

3)经费来源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收入来源于:

(一)组织募捐的收入;

(二)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自愿捐赠;

(三)投资收益;

其他合法收入等。

4)资产情况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数额为人民币800万元,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捐赠。

5,公益项目:

应急救援:重大灾害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

1)赈济家庭箱

“一箱救灾物资,一户受灾家庭,一周应急生活”,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赈济家庭箱”公益项目秉承的理念,意为以家庭为单位,配置保障家庭成员灾后生活必需品,保障一个三口之家约一周的应急生活基本需求。从2012年彝良地震初次现身,到芦山地震、定西地震、和田地震、东北洪灾、湖南水灾,再到威马逊风灾、鲁甸地震……“赈济家庭箱”以标准化的物资采购、完整化的发放体系为主要特点,已成为人道救援的品牌公益产品。截至 2024 年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发放296254只赈济家庭箱,受益人口超过118 余万人。

2)社会救援力量保障提升计划

7·20河南特大暴雨发生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于2021年7月23日创新发起“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向驰援河南灾区的社会应急救援队提供经费支持,为“挺身而出的凡人”解决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对“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进行升级,推出“社会救援力量保障提升计划”,全方位保障提升社会救援队能力。截至2024年12月,项目已为700余家救援组织提供超过4000万元资金支持。

应急救护: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助力应急救护体系建设

3)红气球挑战赛

“红气球挑战赛”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精心策划筹备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推广创新模式,是国内首个以应急救护为主题的团队式定向徒步运动公益赛事,口号为:“一起红气球,快乐学急救”。参赛群众需在徒步中完成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创伤包扎等急救任务,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定向徒步运动方式,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慈善,学习应急救护,感受人道情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致力于将该项目打造成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可传播的参与式人道公益标杆品牌,共同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掌握应急救护技能,提升社会公众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4)应急救护一体机

“应急救护一体机”是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研发设计,集合AED、急救包、交互大屏于一体的应急救护设备。该设备通过环境营造、物联技术应用为公众提供便捷的设备查找、导航,呼救、急救知识学习等服务,同时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AED巡检、耗材预警、使用监控、日志管理等远程便捷管理功能。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于2021年起系统性开展应急救护工作,通过在公共场所配置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开展群众性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活动等,提升社会层面的院前急救效率,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截至2025年1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已累计在全国公共场所配置应急救护一体机超4500套。

人道救助:开展大病救助项目,守护生命与健康

5)“天使之旅——请你发现生命的希望”

2012年,为及时发现人道需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天使之旅——请你发现生命的希望”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大病患儿的筛查和探访活动,主动发现困难群体的人道需求,汇聚社会力量开展救助,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关怀最易受损人群的生存境况,并发布人道公益报告《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引发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自2012年起开展“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组织医疗专家以及志愿者深入全国各地,主动为先心病儿童开展疾病筛查,13年来,脚步遍及全国22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筛查儿童184万余人次,救助患儿超过1万人次。

6)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大病儿童救助项目

国家财政部批复支持,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负责,委托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组织实施的专项救助白血病、先心病儿童的公益项目。分别于2009年、2011年将小天使基金、天使阳光基金纳入支持范围。16年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累计支持28.94亿元,救助大病患儿101825人次,其中,白血病患儿73432人次,先心病患儿28393人次,逐步成为我国儿童医疗保障体系和政府医疗救助的有力补充,有效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也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7)罕见病关爱行动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长期致力于关注和保护最易受损人群的生命与健康,始终关注罕见病领域的患者福利和医疗促进。针对罕见病患者面临治疗难、用药贵等问题,2014 年起先后对患有小胖威利综合征、马凡综合征、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克罗恩病等多种罕见病患者开展救助。2019年7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正式启动“罕见病关爱行动”,从人道救助、医师培训、平台搭建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罕见病救助工作。截至 2024年底,该行动已累计救助超过4.2万名罕见病患者,培训罕见病医师15万名。

8)院士+博爱基金

“院士+ 博爱基金”是由13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于2016年2月27日共同倡导发起设立的专项基金,旨在为两院院士参与人道公益事业搭建平台,发挥“院士+”的公益引领效应,改善“一老一小”等重点人道服务领域资源供给的短板,帮助最易受损者获得更好的生命体验。

“院士+”西部儿科医师培训计划通过提升中西部儿科医师诊疗水平,增加儿科资源供给,让尽可能多的中西部患儿可以在当地接受医疗服务。截至2024年底,共开展培训29期,累计培养优秀儿科医师共575名。院士博爱奖学金项目对优秀医学生进行奖学金资助,鼓励更多优秀青年投身医学事业,特别是从事儿科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儿科医生,改善当前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项目设立以来,已奖励11所院校共137名医学生。

乡村振兴:助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9)博爱家园

为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助力乡村振兴及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领导下开展乡村振兴版博爱家园和城市博爱家园项目,建设“韧性社区”。 乡村振兴版博爱家园,打造韧性社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治理,紧密邻里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的文明乡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知识和技能;促进产业发展,让乡村经济具有造血功能。城市博爱家园,通过促进社区治理、完善社区防灾减灾设施设备,开展应急救护、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知识培训,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公益,拉进人与人的距离,共创有温度的家园。

截至2024年底,累计立项博爱家园项目449个,覆盖四川、甘肃、陕西、云南、宁夏、重庆、河南、河北、新疆(含兵团)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0)博爱卫生站

博爱卫生站援建项目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协助政府改善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的公益援助项目,通过社会募集资金,在欠发达乡村援建博爱卫生站房屋,并通过后续援助的形式,募集医疗设备、药品,改善欠发达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条件。2014年底,博爱卫生站进行项目升级,启动“新站·新健康”项目,建设新型卫生站,全面提升建设标准,树立国内卫生站顶级品牌。2019年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推出钢结构博爱卫生站,探索新技术、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

截至2024年底,项目已在全国立项援建3248个博爱卫生站,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益人口超过4373万人。

11)红十字博爱健康e站

为缩短城乡医疗差异,助力乡村医疗振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博爱基层公卫援建计划”,通过援建红十字博爱健康e站,搭建远程诊疗及基层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链接到乡村,用远程指导及培训提升基层医疗人员服务能力,运用数智化技术手段打通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截至2024年底,累计交付红十字博爱健康e站68所投入使用。

12)乡村医生培训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等国家级医疗培训机构,以及关心我国农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企业于2006年共同推出“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该计划筹集社会善款,免费培训乡村医生,以实际行动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提高医疗防疫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

2022年,该计划搭建的乡村医生在线培训平台,定制专业学习内容100课时,截至2024年底,在线培训乡村医生22439人次。截至2024年底,累计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班99期,惠及全国27个省份,线下培训乡村医生9757名。

红十字青少年:构建青少年校园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体系

13)博爱校医室

为践行红十字运动“守护生命与健康”的使命,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开展博爱校医室项目,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校园医疗卫生条件,提高青少年儿童健康素养,提升中小学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促进校园卫生健康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累计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援建了564所博爱校医室;举办115期校医培训,3期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培训11700余名校医和保健老师;开展体检、应急救护培训、健康教育活动约600余场。

14)“黄房子”美学启蒙公益项目——玉米爱心基金

“玉米爱心基金”成立于2006年3月19日,是我国首个由歌迷捐赠设立并命名的专项基金。基金捐款主要来自“玉米”(李宇春歌迷)捐赠,善款根据李宇春和“玉米”代表的建议,用于支持符合红十字人道宗旨的公益项目,资助领域先后涉及白血病、先心病等大病儿童救助,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乡村博爱卫生站、博爱学校建设,乡村美育教育及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援助和灾后重建等。通过向乡村学校援建美育教室、捐赠美育设备和教材、组织美学课程和活动等形式,为信息相对闭塞、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美与爱的窗口。截至2024年底,该基金已在全国20所学校立项援建“黄房子”项目。

国际援助: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人道主义事业

15)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人道主义事业

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从2006年开始逐步探索推进开展多项国际援助工作,充分发挥总会筹资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展境外捐赠资源动员、引进国际专业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促进了民心相通、服务了国家外交大局。截至2024年底,已在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外事工作,募集款物近3亿元,覆盖人道救助、健康干预、赈济救灾、社区发展、志愿服务、抗疫援助等领域。2017年2月,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总体部署,基金会成立“丝路博爱基金”, 先后在亚洲、非洲等29个国家资助开展国际人道援助项目,致力于优化“一带一路”人道服务供给,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民间援外基金。

16)国际免费午餐项目

项目设立于2017年,致力于“用一餐改变孩子们的一生”。项目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行动,行动编号33648;入选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丝路心相通——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2024-2026)》;上榜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成果清单;还获得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褒扬,认为该项目充分发挥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积极作用,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小而美”的典型项目。截至2024年12月底,在爱心机构、企业和公众的支持下,项目已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拉维、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六个非洲国家开餐,开餐学校35所,超过8297名学生受益,帮助1105名儿童返回校园,带动了逾百名非洲妇女就业。在疫情学校关停期间,为缓解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饥饿问题,向学生家庭发放1200个粮食包。

人道教育及公益传播:共建共享人道教育,推动推广人道文化传播

17)5·8人道公益日

“5·8人道公益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起并指导,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组织实施,全国红十字系统共同参与。该项目于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开展三届,成为全国红十字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全国红十字系统数字化转型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5·8人道公益日”三年来累计通过互联网筹集资金超过5亿元,参与人数超过1200万,捐赠人次超过2000万,彰显了红十字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凝聚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红十字事业。

18)红十字国际学院

红十字国际学院由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大学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于2019年联合创办,是一所专门致力于红十字运动研究、人道公益人才培养、红十字文化传播和人道领域国际合作交流的教学科研机构。在中国红十字会党组、苏州大学党委领导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持续助力红十字国际学院发展。

荣誉表彰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