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扎根乡村教育沃土,以实践行动诠释使命担当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3年7月起,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束草之约·椰椰童行”志愿服务队多次走进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大坡田村,通过多维度、多方面调研,发现该村以留守儿童和老人群体为主,存在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经济条件落后、普通话认知度低等现状。对此,今年7月17日至28日,实践团队联合海南省共青团东方市委员会持续深入大坡田村,以12天“五育融合”支教课程为纵向主轴,打造“语+N”村民共筑体系为横向纽带,辅以全方位“教育+推普”调研为立体支撑,绘就党团知识、非遗传承、法普宣讲等七彩“同心圆”,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活动招募近200名小学阶段学生参加,开设6个公益班级,调研走访近60名村民,青年学子以实践行动诠释使命担当。
七彩课堂:“五育融合”传递知识与希望
“语文老师快看!我的诗成为了一副画!”三年级的晨坤高高举起拼好的“春晓图”。教室里孩子们大声朗诵起画中诗歌,“看到孩子们能喜欢上学习古诗,我内心非常激动,一切辛苦都值得!”队员张子茜开心道。
从机械古诗教学到“中华民族经典阅读”课程、领略“中华剪纸之美”课程、非遗拓印主题、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题的手工黏土课程等七彩课堂。两年以来,团队精心打磨30余节主题课程,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让孩子们无论是从古诗的字里行间,还是活字印刷术的拍板,都能从中感悟到千年的文化之美,享受文化千年传承的洗礼。
图为团队成员陈春妮在为孩子们上水彩课
党团引领:思想教育夯实立德铸魂根基
在主题团课上,实践团队通过国旗、队旗、党旗、团旗的背景与意义为切入点,以历史长河中为国为民的伟大英雄们为例子,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老师,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特种兵,保家卫国!”唐心蔚同学在听完抗美援朝的故事后坚定地说道。
在品德修养教育上,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领悟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真谛。
此外,实践团队还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防性侵”、“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宣传教育”、“防校园欺凌”等主题课程,加强孩子们思想品德的教育,筑牢全面发展的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陈春妮在为孩子们讲述《我的祖国》班会课
安全护航:“台风天”争做离校的最后一名
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操场的欢声笑语,“所有同学按秩序回到教室坐好,等家长来学校接送!”实践团队紧急维持着秩序,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安全。大手牵着小手,倾斜的雨伞,安抚的话语在台风天里拼成一副温暖的画面。
随着一句“二年级同学已到家”,队员马唯佳才安心挂下电话。随后,家长群里开启“夸夸”模式:“这些志愿者们责任心很到位!”、“谢谢老师送德奕回家!”、“老师辛苦啦!”。
“孩子们的安全就是我们的职责。”看着来不及擦干雨水与汗水的队员们,队长陈春妮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田野调研:村民间的信任与支持
“妈妈,老师们来了!”跟着唐心蔚自行车轨迹,实践团队来到了孩子家中。忙于房屋建设的叔叔阿姨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感慨道:“有你们这群大学生来到这里真好!孩子们暑期学习有了保障!普通话都比之前好多啦!”
从推广普通话的“小手拉大手”到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调研,团队深入走访三十余户家庭,与五十余位村民进行密切交流。调研发现,当地村民具备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但在实际表达中,普遍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存在非标准化发音等问题,尤其以老年群体为甚。除此之外,一部分村民接受国家“扫盲”,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多数村民表示,普通话不仅是生活交流的工具,更是外出就业、生意往来的重要桥梁,愿意接受并学习普通话。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调研时照片
三年“束草之约”,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实践团队始终秉持教育与志愿的热爱,在三尺讲台、在乡野田间、在萱草花回响的校园,青年之行,势必以专业知识为笔,爱与初心为墨,将青春书写在这广阔的祖国大地!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