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崛起能源新“粮仓”——延长石油延安原油储备库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中交
在陕北黄土高原之上,洛川杨舒工业园区内,由8座大型储罐组成的原油储备库集群崛地而起——延长石油延安原油储备库及配套设施项目历经200多个日夜鏖战,于9月10日顺利建成中交。这座投资金额21亿元、总库容达100万立方米的“能源粮仓”,是炼化公司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更是延长石油践行“国之大者”的真实写照。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之战
2024年初,延长石油延安原油储备库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任务下达,要求2025年9月中旬建成。面对繁重的建设任务,炼化公司积极谋划、统筹协调,主要领导挂帅作战、靠前指挥,先后数次奔赴项目建设现场和多级地方政府部门,协调推进各个环节,助力推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炼化公司党委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项目建设中勠力践行领导干部“五项工作要求”、深化“两提升一落实”工作举措,以实战实绩检验工作业绩和党组织工作成效的工作导向成为项目开拔建设的“总基调”。此外,该公司还大力实施领导项目分包责任制,确保问题发现在一线、研究在一线、解决在一线,此举也为项目总体建设进程换挡提速奠定了坚实基础。集团公司领导也多次赶赴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指导、鼓劲加油。
万事开头难。项目前期,涉及省市县20余项手续审批、600余亩土地征迁等工作对建设团队来讲无疑是场硬仗。“每天不是在跑部门,就是在去跑部门的路上。”手续办理专员李永宏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部门的对接节点、材料清单。为加快审批进程,李永宏牵头制定“手续办理路线图”,将任务拆解为“资料准备—线上申报—现场对接—跟踪反馈”四步,每天清晨带着装满材料的文件袋出发,深夜梳理进度到凌晨。
令人惊叹的是,项目团队仅用3个月就完成全部征地,审批手续也较预期提前完成,为下一步的项目建设抢出“黄金施工期”。
两百多个日夜的坚守和耕耘
2025年1月,项目建设全面铺开,施工作业随即开启全天候作战。不分白昼,无关春秋。
“零下18度,得给基坑加铺两层保温棉,否则混凝土浇筑会冻裂。”为抢抓冻土期施工,2025年春节,与其他留守现场的管理人员一样,土建施工管理员杨进大年初一大早,便裹着厚棉袄来到基坑现场,检查土壤温度,着手起一天的作业。晚上,宿舍里挂起红灯笼,工地临时食堂特意准备了陕北年俗美食——黄米馍、炖羊肉,建设者们通过视频向家人拜年,屏幕里的欢声笑语与工地上的机械轰鸣声,交织成别样的“年味”。
面对157.82万立方米的土方外运任务,建设团队开启“昼夜模式”,200辆卡车两个多月连轴转,完成相当于4.5个 “水立方”体积的土方量。作为保障延安原油储备库及配套设施项目的“生命线”,长输管线施工穿越了2条河流、4条公路。地形地貌之复杂,作业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建设团队采用“定向钻穿越”技术,有效避免了对地表植被的破坏,18.3公里的管线仅耗时100天就完成铺设。
真正的“硬骨头”出现在储罐主体安装阶段,8座储罐的焊接总长度达2万多米,要求合格率100%。“焊工们身着厚重的防火服,在高达45℃的储罐内作业,一天下来,毫不夸张的说,衣服能拧出半斤水。”据项目一位现场负责人介绍,“为有效缩短工期,项目选用 TOFD(超声波)和 PA(相控阵)检测技术替代传统 RT(射线)检测,实现了焊接与检测同步进行,检测效率提高了 40% 以上,工期缩短近一个月。”6月11日,随着4号储罐最后一块壁板吊装就位,项目8座储罐壁板安装圆满收官,储罐主体施工较原计划提前39天完成,为项目建成中交按下“加速键”。
“零事故”背后的安全管理智慧
步入原油库项目建设现场,映入眼帘的除了各类机械繁忙的施工景象,位于大门进来左手边的教育培训体验馆让人眼前一亮。蓝色的边框勾勒出几间白色的板房,与黄土高原的蓝天白云相得益彰。“这里面主要包含有安全带使用、安全帽撞击、安全标识辨别、灭火器演示、垂直爬梯等多体验区,是我们作业队伍进厂必进的地方。”项目现场安全负责人员手指眼前的各个区域告诉记者。
为严把施工质量,强化施工安全,建设单位创新“122330”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网格化管理,并在安装筹备阶段建立“三维联动”管理机制,通过施工员驻场巡查、四方例会协商、数字化监测等方式,动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要以‘两提升一落实’工作为抓手,强化督导检查,把功夫下在现场、重心放在班组,精力用在作业环节,确保安全管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项目建设期间,炼化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乌忠理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督导,及时协调解决制约项目难题,有力确保了项目按计划节点安全高效地推进。
除此之外,该项目通过数字赋能安全管理,为每一位入场安全教育合格的作业人员赋予一个二维码,其在项目现场的安全教育即可实现动态管理;每台设备、每个施工区域也制作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检查记录,管理人员扫码还可实时上传隐患排查情况,形成“发现—整改—复查”闭环。“以前查设备资料要翻厚厚的台账,现在扫码就能看,太方便了!”焊工赵刚说。二维码管理不仅让安全检查效率提升40%,还实现了安全管理的“可追溯”。
一群人只为一个梦想
“大干五个月,奋战保中交”劳动竞赛启动后,项目建设工地上两个党团青年服务站连夜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机关干部职工主动深入服务站,为现场参建人员做好后勤保障。截至中交前夕,驻守服务站180余人次,仅仅送水服务就用掉多达6千余桶。
与此同时,项目建设的热潮中,涌现出一批批扎根一线的“平凡英雄”,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用实干诠释担当。
在储罐基础浇筑中,土建施工员杨进连续36小时守在现场,每小时检测一次混凝土坍落度,确保配比精准。有一次,他发现混凝土初凝时间比标准慢了10分钟,立即要求停止浇筑,重新调整配比,避免了返工损失。“哪怕差一点点,也不能放过,这是对项目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当有人说他较真儿时,他总是这样说。
安全员姜荣富以“零隐患”为目标,每天在工地行走3万多步,手执小喇叭的他就像工地上的“安全哨兵”,时刻提醒工人杜绝三违作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安全管理永不外包”。
长输管线施工期间,工艺技术员白康乐踏遍沟沟坎坎,山山水水;在定向钻管道回拖现场,他日夜值守;在洛川末站改造过程中,为保证新建场站施工,不影响末站正常运行,白康乐加班加点吃透末站原有工艺流程,提出碰头方案,协调管输、延炼停输系统,连夜加盲板隔离,圆满解决了末站施工卡脖子难题。
如今,延安原油储备库及配套设施项目已正式建成中交,8座银白色的储罐在黄土塬上熠熠生辉,18.3公里长输管线如同能源“动脉”,与延长石油延安炼油厂、延安石油化工厂形成“储备—炼制—化工”一体化产业链,有效缓解陕北能源基地原油调峰压力的同时,也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了屏障。
回望建设历程,从前期筹备的“破局攻坚”到建设过程的“昼夜兼程”,从安全环保的“严丝合缝”到服务关怀的“暖意融融”,每一个环节都镌刻着建设者的赤诚与担当,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能源报国”的初心和使命。未来,这座“能源粮仓”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参与建设的每一个人,也将带着这份奋斗记忆,在新的征程上续写属于延长石油、属于炼化公司的崭新篇章!(茆文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