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邮学子助力镇巴文化传承与创新 数字赋能茶文化与民歌 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在秦巴山脉的环抱之中,楮溪源景区不仅以连绵起伏的高山茶园、清澈见底的半山碧潭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闻名,更是一座深植于地方肌理的文化宝库——这里,茶香与民歌交织,古老传统与当代创新相遇,诉说着镇巴县两千七百余年的茶叶种植史和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传承。近日,西安邮电大学“数智兴农,茶香溪源”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景区及周边村落,开展系统性的文化调研与创新服务,以青年视角和数字技术推动地方茶文化、民歌艺术的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文化内涵。
实践团队通过文献梳理与深度访谈,系统记录了镇巴茶叶的品种特性、传统制茶工艺及其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队员们走访老茶农、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了解到镇巴茶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秦巴雾毫”在汉代即为贡品,悠久的种茶历史和茶马古道文化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非遗资源。基于这些发现,团队提出建设茶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年度茶文化节等举措,集中展示传统制茶技艺、茶礼茶俗,并为学术交流与专业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结合数字技术,队员们建议引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茶文化体验馆,游客可通过穿戴设备“穿越”古今,全景体验茶叶从采摘、摊晾、杀青到揉捻、干燥的全过程,在虚拟场景中感受镇巴茶文化的千年流转。在花间茶舍、云间观景台等现实场景中,可设置智能茶台与交互屏幕,提供茶艺教学、茶史查询、线上品鉴等多功能服务,实现传统品饮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
实践队同时聚焦部溪源及镇巴地区的民间艺术瑰宝——镇巴民歌。队员们携带专业设备,走访当地老艺人,录制原生态唱腔与民间故事,收集整理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民歌素材。团队提出建立民歌传习所、定期举办展演与赛事活动,鼓励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传习,激活非遗内生动力。为推动这一“口耳相传”的非遗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建议与音乐公司、新媒体平台合作,对传统民歌进行现代化编曲与录制,融入流行元素与电子音效,制作成系列短视频、数字专辑,在抖音、网易云、B站等平台推广,让古老乡音触达更多年轻受众。
在文化推广策略上,团队提出了分众传播与精准触达的思路。面向青年群体,可通过举办茶园摄影大赛、短视频创作挑战赛、“民歌唱响茶山”直播等活动,借助社交平台实现互动传播;针对中老年客群,可组织茶文化沙龙、民歌欣赏会、传统节庆体验等线下活动,增强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在客源市场拓展上,应整合县内外旅游资源,打造“茶香+民歌”文化IP,构建“线上内容引流、线下体验消费”的双轮驱动推广模式。
实践队员们认为,茶文化与民歌不仅是楮溪源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数字赋能、创意转化与产业融合,楮溪源有望建设成为融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教育研学、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双赢。他们相信,未来,镇巴的茶香与民歌将成为楮溪源最动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吸引更多人因为一杯茶、一首歌,走进这座秦巴山深处的桃源之乡,真正实现“因茶而来,为歌而留”。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