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为守望,孤村寄客肠
(作者:礼泉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 吴岚波 刘娇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当秋意漫过田畴,最惹乡思的,莫过于那散落在旷野间的秸秆。它们或列于田埂,或堆于泥畔,或码于河滨树侧,在褪去金黄的十月天里,成了村庄最沉默的守望者。
田野早已卸下了丰饶的盛装,枯草垂首,尽显萧瑟。被捆扎的秸秆失去了挺立的锋芒,却依旧坚守在土地的褶皱里 —— 或依着田垄的 “肋骨”,或卧于田野的 “怀抱”,偶有几簇斜倚在萝卜菜地边缘,与畦中尚带青绿的菜蔬相映,成了秋日里最质朴的构图。阳光与秋风日复一日掠过它们的躯干,抽离最后一丝水分,让其渐成风干的模样,唯有风穿过秸秆缝隙时,才会漏出细碎的声响,似在诉说无人听懂的心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秸秆的孤独,原是与游子的惆怅同频。它们被农人的老茧捆扎得紧密,却挡不住孤独从缝隙里溢出,正如故乡的模样总在记忆里忽远忽近,看得见轮廓,却触不及温度。这份孤独并非季节所赋,亦非田野所予,是异乡人回望时的彷徨,是村庄沉寂后的余韵。当秸秆聚成垛,便如寒夜相拥的旅人,以群体的姿态对抗萧瑟,在冬雪将至的旷野上,化作守护孤村的 “卫兵”。
泥土里尚留着耕耘的痕迹,萝卜在秋末的时光里疯长,为寂静的田野添上最后一抹鲜活。而那些沉默的秸秆,早已与村庄的呼吸融为一体。它们以枯槁之躯伏于冻土,以残枝之态承接秋风,把异乡人的乡愁、村庄的静穆,都悄悄藏进层层叠叠的躯干里。
秋风吹过,秸秆不语,却早已把故乡的故事,讲给了每一个归来或远去的人。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