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正文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农文旅融合振兴画卷

09-25 互联网 未知 资讯

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以北5公里处,康家沟村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的明珠,151户475名村民世代耕耘于此。这座曾以棚栽业为主业的村庄,拥有72座温室大棚、46座大弓棚,葡萄藤缠绕着番茄架,油桃与小瓜在黄土地里孕育甜美。2024年4月,随着宝塔区“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的号角吹响,康家沟以党建为舵、治理为楫、产业为帆、融合为翼,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农文旅融合振兴画卷

  党建领航:凝聚共治合力,激活发展动能

康家沟村将党建“红色引擎”嵌入乡村发展肌理,构建“党支部+党员+群众”三级联动体系。党员干部化身“先锋旗”,带领村民赴浙江“千万工程”样板村、北京现代农业园区、四川乡村振兴示范点取经,将先进经验转化为本土实践。依托河庄坪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地合作”平台,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蚯蚓肥生态种植、智能温控大棚管理等12期技能培训,让传统农民变身“新农人”。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军感慨:“现在村民手机里存着专家微信,大棚里装着物联网传感器,咱的黄土地也插上了科技翅膀!”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农文旅融合振兴画卷

  精细治理:雕琢乡村肌理,绘就生态画卷

“一改三清五化”工程让康家沟焕发新生。在“改厕革命”中,1座三格式水冲公厕与95户卫生户厕改造同步完成,彻底告别“茅坑时代”;“三清”行动中,党员干部带头、村民全员参与,22.5吨陈年垃圾被清运,4500平方米公共区域焕然一新,95户“美丽庭院”星罗棋布。如今的康家沟,“五化”建设勾勒出诗意栖居图:2公里黑色化道路蜿蜒伸展,12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归途;240株油松、国槐在村道两旁挺立,2300平方米绿化带织就生态锦带;自来水管网与4公里污水管网入户,党群服务中心升级为集便民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乡村会客厅”;仁义礼智信文化墙与孝文化长廊相映成趣,让乡风文明浸润人心。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农文旅融合振兴画卷

  产业赋能:深耕生态农业,链动富民经济

康家沟村坚持“绿色筑底、产业强基”,2025年1月,省级农业产业园区项目正式投运。依托2210万元彩票公益金与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133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搭载蚯蚓肥生物技术,产出的葡萄甜度提升30%,番茄维生素含量达普通品种1.5倍,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带动4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在产业链延伸端,康耀食品加工厂盘活闲置校舍,建成18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入豆制品与薯类深加工生产线,日产鲜腐竹3吨、薯粉2吨,产品直供延安各大商超,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0万元。村民李秀芳算着账本笑开颜:“以前卖鲜果,现在卖加工品,收入翻了两番!”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农文旅融合振兴画卷

  多元融合:农文旅交响,奏响振兴新声

2024年9月,占地55亩的康家沟教育研学基地揭开面纱。延安博文中学投资打造的农耕文化主题园区,将陕北农作物认知课堂搬进田间,设置传统农具操作、非遗剪纸体验等12项实践课程,已接待中小学生2000余人次。未来,康家沟将联动金延安景区、赵家岸乡村旅游度假村,构建“春赏花、夏采摘、秋研学、冬民俗”四季旅游体系:春季葡萄认养、夏季油桃采摘、秋季农耕研学、冬季窑洞民宿体验,形成“农业+教育+旅游”产业生态圈。镇党委书记张伟描绘蓝图:“我们要让康家沟成为延安北线的‘乡村会客厅’,让游客记得住乡愁、带得走产品、传得开故事。”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农文旅融合振兴画卷

  结语

从棚栽经济到三产融合,从环境整治到文化浸润,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墨,在黄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当研学基地的欢声笑语与食品加工厂的机器轰鸣交织,当文化长廊的孝亲故事与温室大棚的科技之光辉映,这座陕北小村正以昂扬之姿,奔向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明天。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农文旅融合振兴画卷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