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正文

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四强” 举措提质效 绘就和谐劳动关系新图景

10-01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公众平台 未知 资讯

( 通讯员:王玉环  柯朝山  初审:央行   央通达   陈恒博   审编:杨川)

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四强” 举措提质效 绘就和谐劳动关系新图景

在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中,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主渠道作用,以 “强根基、打基础、优服务、促联动” 为核心抓手,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当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筑牢坚实保障。

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四强” 举措提质效 绘就和谐劳动关系新图景

强学习筑根基,锻造专业仲裁队伍

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将队伍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 “常态化学法 + 多元化培训 + 实战化练兵” 三维模式,系统性提升仲裁人员业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专业仲裁队伍。

“学法课堂” 常态化,夯实理论基础:建立 “每月一法” 学习制度,年初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详实学习计划,由每位仲裁员轮流担任主讲人,围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仲裁程序规范等内容开展集体学习研讨。通过 “讲、学、议” 结合的方式,确保仲裁人员知识储备与时俱进,为精准处理争议案件打下坚实理论根基。

业务培训多元化,拓宽专业视野:一方面,积极选派骨干仲裁员参加省级调解仲裁业务培训班,学习先进地区工作经验、掌握争议处理前沿方法;另一方面,创新培训形式,组织仲裁员参与劳动监察员线上资格培训,推动仲裁与监察职能深度融合,为后续开展 “一站式” 维权服务搭建专业能力桥梁。

能力提升数字化,强化实战本领:充分依托 “调解员仲裁员能力提升平台” 等线上资源,组织全员系统学习全国各地典型争议案例、优秀裁决文书。通过 “对标先进找差距、案例剖析悟方法”,引导仲裁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全面提升案件调处的精准度与效率。

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四强” 举措提质效 绘就和谐劳动关系新图景

强宣传打基础,织密争议预防网络

坚持 “预防为先、调解为主” 的工作原则,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 “精准宣传 + 场景化服务” 为切入点,将普法宣传阵地前移,从源头上减少劳动争议发生,构建 “早预防、早介入” 的争议防控体系。

精准服务进园区(企业),规范用工行为:以 “人社服务进园区”“仲裁院(员)服务(联系)企业” 活动为载体,组织仲裁人员主动走进辖区企业、工业园区,开展 “送政策、送法律、送案例” 服务。针对企业在用工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的常见问题,提供个性化用工指导与风险排查,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流程,同时向劳动者普及维权知识,推动双方构建理性对话机制。

广泛宣传造氛围,提升法律知晓度:借助大型招聘会、普法宣传日等公共活动契机,在现场设立政策咨询台,由仲裁人员面对面解答群众关于劳动合同签订、加班工资计算、社会保险补缴等热点问题,发放劳动维权手册、政策宣传彩页。通过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走进群众生活,有效提升社会各界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与理解度。

依托实体广宣传,延伸服务触角:在仲裁接待大厅放置各类宣传资料,方便群众随时取阅;工作人员在提供咨询、立案服务过程中,主动向当事人告知诉讼风险、举证责任等关键信息,将普法宣传融入业务办理全流程,实现 “办理一次业务、普及一次法律” 的效果。

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四强” 举措提质效 绘就和谐劳动关系新图景

强服务优体验,创新模式提质增效

聚焦群众 “办事难、跑多次” 的痛点问题,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提升群众办事体验为目标,充分发挥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出 “不见面受理” 服务与多元调解机制,推动争议处理从申请到化解全程提质增效。

推行 “不见面受理”,减少群众跑腿:当事人无需多次往返仲裁院,可通过邮递方式提交仲裁申请材料。仲裁院实行 “线上审核 + 线下办理” 模式,对材料齐全的申请,在 5 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若材料缺失,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告知补正要求,避免群众 “来回跑”。当事人仅需在庭审阶段亲自到场参与案件审理与调解,实现 “一次跑腿办完事”。

运用 “161” 调解工作法,深化矛盾化解:坚持 “能调则调、调判结合”,创新实行 “161” 调解工作法 —— 针对单一案件开展六次递进式调解:案件接收后先由调解中心介入调解,无果则进入立案前调解;仍未达成一致的,在立案组庭后、开庭前、庭审后、裁决前分别开展多轮调解,直至案件最终裁决。通过多环节、多频次的调解尝试,最大限度推动劳资双方达成和解,减少对抗性争议。

创新调解技巧,兼顾法理与情理:针对有调解基础的案件,仲裁员灵活运用 “面对面” 与 “背对背” 相结合的调解技巧。“面对面” 调解中,组织双方直接沟通,澄清事实、消除误会,推动理性协商;“背对背” 调解时,分别与双方单独交流,倾听诉求、疏导情绪,寻找利益平衡点。通过刚柔并济的方式,大量矛盾在庭前得到化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四强” 举措提质效 绘就和谐劳动关系新图景

强联动聚合力,构建多元处理格局

为破解单一部门处理争议的局限性,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积极推动部门协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 “多元共治、联动处置” 的纠纷化解大格局,提升争议处理的系统性与高效性。

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拓宽维权渠道:联合县法律援助中心,在仲裁院内设立驻点工作站,实行 AB 岗位工作制度。法律援助人员直接入驻仲裁现场,为经济困难、维权能力较弱的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代理服务,2025 年以来已通过该渠道协助处理案件 3 件,有效打通了劳动维权 “最后一公里”。

建立 “一站式接待窗口”,实现高效分流:整合内部资源,打造调解仲裁与劳动监察 “一站式接待窗口”,将咨询、投诉、调解、仲裁申请等服务集中整合,实现 “一窗受理、内部流转”。窗口工作人员根据案件性质,快速区分争议类型 —— 属于监察执法范畴的,移交劳动监察部门依法处置;适合调解仲裁的,启动相应程序,形成 “刚性维权 + 柔性化解” 的优势互补,大幅提升维权效率。

深化 “调裁审” 衔接,统一处理尺度:一方面,强化与法院的 “总对总” 联调机制,组织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调解平台,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联调联处;另一方面,注重 “调裁审” 衔接,定期与法院开展疑难案件研讨,梳理调解、仲裁、诉讼各环节的标准差异,统一案件处理尺度,确保争议从调解到裁决、再到诉讼的全流程衔接顺畅,避免当事人因程序衔接问题重复维权。

商洛市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四强” 举措提质效 绘就和谐劳动关系新图景

通过 “四强” 举措的扎实推进,丹凤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逐步构建起 “预防在先、调解为主、仲裁为辅、联动处置” 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格局。下一步,该院将继续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不断提升调解仲裁工作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以更高效、更公正、更暖心的服务,妥善处理每一件劳动争议案件,为丹凤县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