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先:中国白酒壹号工程茅台易地试验项目负责人
1973、1974年,周总理两次在会议上作出了茅台酒的生产要发展到万吨”的重要指示,为完成周总理的遗愿,1974年遵义市革命委员会下达《关于新建“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的通知》,正式成立茅台酒易地试验厂。1975年茅台酒厂先后抽调郑光先、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副总工程师杨仁勉等28位工匠,由郑光先领导开始攻坚茅台易地试验课题。在历经10年,进行了9个生产周期,63个轮次的生产试验,分析化验半成品、上千多个,成品抽样化验3500个,分析筛选出生物菌种4300株,生产茅台试制酒260余吨。1985年10月21-23日,受国家科委委托,贵州省科委组织开展由白酒界泰斗严东生、方心芳、周恒刚、季克良等20多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级鉴定会,将试制酒与茅台进行盲评,茅台得分95.2分,试制酒得分93.2分,鉴定认为“试制酒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试验项目获得成功,成为全国唯一通过国家级鉴定的易地试验项目负责人,此次鉴定也被称为“85鉴定”。
郑光先(1930年—2005年),贵州桐梓县人,原茅台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白酒壹号工程茅台易地试验项目负责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郑光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省桐梓县花秋乡
出生日期:1930年
逝世日期:2005年
职业:白酒酿造专家、企业家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级“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项目(中国白酒壹号工程)
提出“白酒微生物环境理论”
创立“光先烧坊”品牌
曾任茅台酒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人物经历
1930年出生于贵州桐梓县花秋乡。
1950-1958年先后被选为党代表、县委委员;出任银行行长、供销社主任、商业局长;
1958年任贵州茅台酒厂兼党委书记;
1965年到车间潜心学习茅台酿造技艺10年,奠定了“技术+管理”双背景稀缺能力。
1975年带领28位传统酱香技术精英到遵义市十字铺,开展茅台酒易地试验项目,任项目负责人。
1978年10月调任茅台酒易地试验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1981年易地试验首批试制酒问世,突破技术瓶颈;
1985年10月贵州省政府邀请行业泰斗组织国家级鉴定,对茅台酒易地试验试制酒进行鉴定,茅台酒得分95.2分,试制酒得分93.2分,易地试验获得成功,此次鉴定被称为85鉴定;
1985年12月时任国务院方毅副总理亲自接见,并题词庆祝易地试验成功;
1993年郑光先退休,但继续为酱酒事业鞠躬尽瘁,无偿为贵州酒厂提供技术支持,培养技术人才,并创立光先烧坊。
2005年,郑光先逝世,其子郑先强接棒传承易地试验成功密码。
主要贡献
科学管理茅台酒生产在茅台酒厂任职期间,推动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勾兑工艺,提升酒质稳定性。
主持茅台易地试验历时10年攻克技术难题,成功在非茅台镇区域复刻茅香风味,证明酱香本质源于菌群而非地理环境。
提出微生物环境理论首创“白酒微生物环境理论”,强调微生物种群与环境条件对酒体风味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三个破坏、三个树立”“一个中心,三根台柱”“制酒制曲两基础,堆积发酵一关键”等核心工艺原则。
创立光先烧坊将易地试验成果转化为民生产品,以“科学茅艺复刻,民生价格普惠”为理念,推出高品质平价酱酒。
荣誉与认证
唯一通过国家认证的“易地茅台成功之父”
被誉为“无冕酱酒大师”
白酒微生物环境理论奠基人
茅台酒厂历史上唯一兼任厂长与党委书记的领导人
1985年获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接见并题词表彰
茅台易地试验28位功勋工匠之首
个人语录
“曲药差半钱,酒魂散三分”
“祖训是酒骨,菌群是酒血”
“菌活酒才活,酒活香更活”
“良心是杆秤,一头压祖训,一头压菌数”
社会评价
郑光先是中国白酒科学化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其领导的易地试验项目为酱香型白酒的跨地域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范本。他兼具管理、技术与创新三重能力,被誉为“贵州酒业的精神符号”。其创立的“光先烧坊”延续了易地试验的菌群技术与工艺标准,成为酱酒行业中以科学背书、以品质立身的代表性品牌。
晚年与传承:郑光先晚年仍致力于酱酒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其子郑先强(遵义市白酒行业商会会长)继承事业,持续推动光先烧坊以科学工艺还原茅香风味。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