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正文

九月十八日,那声警钟长鸣

09-18 互联网 刘智 资讯

秋阳漫过窗棂时,城市的上空突然响起一阵尖锐的警报声。不是消防车的急促,也不是救护车的焦灼,那声音沉缓而厚重,像一柄钝剑,轻轻划过人的心尖——这是九月十八日的警钟,每年此时,它都会准时响起,提醒着每个中国人,有些记忆,永远不能被时光掩埋。

小时候,总在这一天被突如其来的警报吓一跳,缠着祖父问缘由。老人坐在藤椅上,指尖摩挲着一枚褪色的旧勋章,眼神望向远方,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沙哑:“这是提醒我们,七十多年前的今天,有坏人闯进了我们的家。”那时不懂“家”的分量,只记得祖父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化不开的沉郁。后来在课本里读到“九一八事变”,看到黑白照片里流离失所的同胞、被炮火摧毁的家园,才忽然懂了,祖父口中的“家”,是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山河。

去年秋天,曾去过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走进展馆,阳光被厚重的墙壁挡在门外,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气息。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着,枪身上的凹痕,是战火留下的伤痕;泛黄的书信上,字迹潦草却有力,写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有一面布满弹孔的国旗,虽已褪色,却依旧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它在硝烟中挺立的模样。最让人心头一紧的,是展厅中央的“残历碑”,巨大的石碑像一本被撕裂的日历,“1931年9月18日”那一行字,被深深镌刻在斑驳的石面上,旁边的弹痕如同一道道伤疤,无声地诉说着那个黑暗的夜晚。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染红天际,广场上的和平鸽掠过草坪,孩子们在不远处嬉笑打闹。这安宁的景象,与馆内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忽然明白,警钟长鸣的意义,从不是让我们沉溺于伤痛,而是要在铭记中学会珍惜。那些为了守护家园倒下的先烈,用鲜血换来了今日的太平,我们唯有握紧手中的“接力棒”,把对历史的敬畏,化作前行的力量,才能让他们的牺牲有意义。

今年的警报声又如期而至,站在街头,看见行人们停下脚步,神情肃穆。有年轻的父母牵着孩子,轻声讲述警报背后的故事;有白发老人驻足而立,默默垂首。警报声渐息时,秋风拂过树梢,带着一丝凉意,却也让人清醒——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曾为我们挡住了黑暗;而那声每年响起的警钟,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章。它提醒我们,唯有铭记过去,才能守护好眼前的山河无恙,才能让“和平”二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 刘智)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