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水千载流,长安一脉新
(通讯员:黄超全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提及长安送别,世人多念渭城柳色,却不知灞水之畔的折柳情丝,更缠绕着千年的文脉与乡愁。著名歌手张眯一曲《灞河柳》,以秦腔的古朴苍劲、旋律的婉转悠扬,唱尽了三秦大地的倜傥风流 —— 既有西北汉子的重情重义,亦有长安儿女的温婉娇羞,更让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流,在新时代再度走入人心。
霸河长歌
灞水之魂,在史。它曾是华夏文明的见证者,默默凝视着始皇扫六合的雄姿,静静聆听着汉武逐匈奴的凯歌,深深镌刻着贞观盛世的华章。更有 “灞桥折柳” 的典故流传千古,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将离愁别绪凝于笔端,让 “烟笼古岸垂杨柳,风送离人过灞桥” 的意境成为千古绝唱。岁月流转中,它既是滋养古城的血脉,灌溉两岸沃野、哺育一方生灵;也曾在风雨里历经跌宕,偶有水患侵扰沿岸民生,在兴衰交替中书写着与长安的羁绊。
白鹤欢歌
灞水之韵,在今。当时光步入新时代,灞河早已褪去旧时的沧桑,铺展开一幅 “水清岸绿、城水相依” 的新画卷。潺潺流水或奔腾跳跃如银龙穿梭,或平静如镜似碧玉铺陈,将蓝天白云、高楼绿树悉数纳入怀中。橡胶坝横卧河面,造就错落水瀑,水声潺潺若弦歌不辍,恰似新时代的奋进乐章。河畔建筑群现代大气,与古老河道交相辉映,昔日的送别之地,如今成了市民休憩的乐园 —— 蓝天白云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时有飞鸟掠过,为静谧景致添了几分灵动;晨练的老者、嬉戏的孩童、漫步的游人,让这条古河焕发着蓬勃生机。
九天揽月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从昔日的水利之河、送别之河,到如今的生态之河、景观之河,灞河的变迁,正是西安城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缩影。它既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让后人得以触摸古城的脉搏;更在生态治理中焕发新生,成为守护城市的绿色屏障。这条流淌的灞水,是长安的血脉,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时代的镜像,正以其独特的水韵华章,为古城西安勾勒出最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秋水映长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