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酸汤饺,烟火慰平生
( 作者:咸阳市三原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 周荣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秋风细雨织寒烟,巷陌香浮暖客筵。” 雨,是秋日捎来的信笺,洋洋洒洒浸润着城市的肌理。我撑伞拐进熟悉的深巷,只为赴那一碗雨天里最勾人的酸汤饺子之约。
巷口的木招牌在雨幕中晕染出暖黄光晕,推门而入的刹那,热辣香气裹挟着雨水的清冽扑面而来,在鼻尖绽开鲜活的暖意。老板是爽朗的西北汉子,见我进店便扬声笑道:“老规矩?酸汤饺,多搁辣子!” 我笑着颔首,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雨丝如帘,将街景滤成写意水墨;窗内炉火正旺,一场烟火盛宴已蓄势待发。
饺子在沸水中翻滚时,我望着案上的大瓷碗出神。碗沿描着古朴缠枝纹,恰似西北人藏在粗犷里的细腻。不多时,一碗酸汤饺 “嗵” 地落桌,热气袅袅间,满室香气更浓。
先赏那饺。一个个饱满圆润,在红亮汤中浮沉,宛若玲珑元宝。面皮是店家现擀的,透着韧劲,轻咬一口,韭菜与大肉的鲜香便在口腔炸开。韭菜的辛烈被肉的醇厚中和,又经酸汤催化,生出层层叠叠的滋味。这馅料藏着真章 —— 老板每日清晨赴早市挑的鲜韭菜,配着现绞肉馅手工拌匀,每一丝鲜香都透着不敷衍的诚意。
再品那汤,方知是这碗饺子的魂。红油在汤面晕开,如一幅流动的红墨画,香气醇厚绵长,绝非直冲脑门的呛辣。酸味来自自腌老坛醋,没有尖刻刺激,唯有酸菜发酵后的温润回甘,裹着饺子下肚,从喉咙到胃里都似被温柔熨帖。汤中撒着切碎的香菜、葱花、蒜末,清新与辛香在酸辣基调里交织,恰似一曲和谐的市井小调。
执勺舀汤入口,热流顺着喉咙滑下,瞬间驱散了雨天的寒气,从胃里暖到心底。夹起饺子在汤中打个滚,让每道褶子都裹满红亮汤汁,一口咬下,面皮的劲道、馅料的鲜香、酸汤的热辣在口腔里奏响盛大交响,熨帖得人浑身舒畅。
邻桌客人们操着各异口音,却都在这碗饺子前露出满足神色。穿校服的姑娘吸溜着饺子,辣得鼻尖冒汗仍不肯停箸;一对老夫妻慢慢咀嚼,偶尔相视一笑,岁月温情在热气中愈发具体。灶台后,拉面的 “砰砰” 声、饺子入锅的 “扑通” 声、客人的谈笑声,混着窗外雨声,成了雨天最动人的市井乐章。
恍惚间忆起儿时,每逢雨天,外婆总会包一锅月牙般的小饺子。那时没有精致酸汤,只是酱油汤撒些葱花,却也吃得格外香甜。外婆常说:“雨天吃饺,浇愁交福,雨冲烦恼去,饺裹福气来。” 如今外婆已不在,可每当雨天食饺,总觉她的笑容藏在蒸腾热气里,躲在饺子褶皱间,从未远去。
雨还在下,我却浑身暖融融的。这碗酸汤饺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是奔波者的片刻栖居,是孤独者的烟火陪伴,是思念者的情感寄托。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这家小店用一碗热饺,守住了最质朴的烟火气,也护住了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吃完最后一个饺子,饮尽碗底残汤,擦嘴起身时,只觉浑身被烟火气填满。推门而出,雨丝依旧,心里却亮堂温暖。回头望那暖黄灯光,暗忖下次雨天仍要再来。
“食味藏珍意,烟火慰平生。” 原来雨天从不是缠绵愁绪,而是与烟火、温情、记忆的美好相逢。这便是食物的魔力,亦是生活最本真的温柔。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